半個月前,來自新加坡ITE的師生16人來到Doch的學校參訪,平時愛玩的我支援其中帶團外出的工作,這些出遊地點大約以藝術、文創為主,而且大都與台南藝術大學有關,我們找了幾個台南高雄相關藝術景點,算是與新加坡人分享南台灣的藝術空間。
台南四草有個非常著名的觀光景點,位在四草大眾廟邊的「紅樹林綠色隧道」是台灣第一條人工運河,這裡的紅樹林種類居全國之冠,來到此處可以搭著膠筏遊運河。四草是一片平坦的視野,往西望可看到海邊,另外還有許多魚塭。這次柴窯燒的地點就在四草,此地吹來的西南海風感覺特別親切,那就像是我家鄉紅毛港的風。
此時,天氣已透出秋風微涼的氣息,下筆紀錄五月風獅爺復育活動時,仍可以感受到那時的悶熱以及安平海風的吹拂。今年的風獅爺其實已經完全燒製完畢,而且正在展覽期間(展訊分享在文末),我回過頭想想這些跟隨側寫的日子,每一尊風獅爺都是在汗流浹背之下,用心捏塑而出的。
這已是第四年了,風獅爺復育計畫從2013年到現在,堂堂走入第四個年頭,每一年初夏,總是可以知道其錚、阿祥等復育計畫團隊/南吼的夥伴又開始籌備工作坊,讓認同安平風獅爺文化的朋友可以加入團隊,這群朋友從報名、文化課程、捏陶上色、柴窯燒製、展覽、屋主認養、安裝屋頂,其中還包含著南吼音樂會,這一連串的工作,一走就四、五個月,為的就是希望安置在安平屋頂的風獅爺能夠愈來愈多,以復育風獅爺文化。
我並不懂濕版攝影的原理,只知道這是十九世紀起源的攝影技術。三年前我們在高雄美術館看過「約翰.湯姆生 世紀影像特展」,看到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旅行至遠東所拍攝的照片,時間大約在1865到1871,當時他帶著笨重的攝影器材,在野外做移動式的暗房,他所使用的攝影方式就是火棉膠濕版攝影(wet collodion process)。(請參見:「西方旅者眼中的臺灣-約翰湯姆生來臺的足跡」一文)。我將這次看展的回憶與女兒溫習,讓她們有一點感覺,因為幸運的我們,可以在野外體驗濕版攝影,不僅被拍攝,還可以近距離觀看這些儀器。
◎selena作詞之「看看書」
◎selena作詞之「找一找」
◎selena作詞之「花,開了」
◎selena作詞之「親愛的謝謝你」
◎selena作詞之「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