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6,2012
西方神話與傳說-羅浮宮珍藏展:翻譯古怪介紹簡單
羅浮宮珍藏展出100件自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及圖爾美術館、迪戎美術館、阿哈斯美術館、安格爾美術館、安德烈‧迪利芎藝術暨工業博物館、凡爾賽宮七家博物館的珍藏。展件包含古希臘時期的陶器、龐貝古城的溼壁畫,到十六至十九世紀如大衛、安格爾、卡諾瓦等大師的繪畫、雕塑藝術珍品。
分為五大單元主題:
第一單元:世界源起:從宇宙渾沌到奧林帕斯山
第二單元:神話風雲榜:奧林帕斯眾神
第三單元:眾神之愛:難抑的愛慾
第四單元:英雄史詩:從荷馬到維吉爾
第五單元:不息的神話與傳說:從古代到現代
展覽用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串藏品與繪畫,分為各大主題,但缺乏個別藏品的進一步的介紹,像是作品特色、藝術家來歷以及製作工法等。只能眼見為真,直接感受藝術品的美麗,而缺乏知識的習得。以「龐貝城朱莉亞.菲利克斯宅邸的阿波羅和諸繆思」為例,只有名謬思名字很容易就晃眼即過,既不提龐貝城來歷也不解說謬思的意思。
...繼續閱讀December 18,2011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會」特展:驚豔工藝
將古今中外帝王各項特點、成就拿來比一比,往往出現在學生時代歷史科的重點整理或是考試試題,多半令人頭大也覺得無趣,但是能「眼見為憑」,讓藝術品、古物來自己來證明說服原本枯燥論述與死板文字,就變得有趣多了。中國清朝的康熙大帝與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既是各自國度赫赫有名的帝王,成長、經歷類似,對於藝術、科學的喜愛也相類,甚至透過法國耶穌會傳教士也有過間接接觸。
康熙 | 路易十四 | |
壽命 | 68歲(1654-1722) | 77歲(1638-1715) |
在位 | 61年(1662-1722),中國在位最長的皇帝 | 72年 |
登基時間 | 6歲 | 8歲 |
幼年時期 | 祖母孝莊太皇太后訓政 | 母后安娜皇后攝政 |
親政前權臣主政 | 由鰲拜主導 | 首相馬薩林樞機主教主持國政 |
興建 | 避暑山莊、圓明園始建 | 凡爾賽宮興建歷經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在路易十四時期頒布諭旨讓凡爾賽宮正式成為政府與宮廷的所在地 |
成就 | 平定三藩,統一臺灣,收降外蒙,親征噶爾丹,進兵安藏,開啟康雍乾盛事 | 歷經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建立近代歐洲專制政治典範 |
展覽分成四大單元,第一單元介紹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個人、家庭、重要事功等;第二單元闡述當時法國耶穌會士在兩位君王間架起的無形橋樑;第三單元重點述說經由傳教士與商旅的推介,中法兩國在文化與藝術方面的直接接觸與模仿;第四單元舉例詳述雙方交會後各自創發的成果。文物來自83件台北故宮院藏文物外,北京故宮博物院20件、上海博物館10件、瀋陽博物院2件,與香港私人收藏家1件藏品參展。還有與法國的國家圖書館與十二個博物館商借74組文物參展。
康熙戎裝像 軸
康熙傳世肖像畫最年輕的一幅
路易十四肖像
路易十四年約五十歲,正值奧古斯堡同盟戰爭(1688-1697)初期。
兩位君王的肖像畫也展現中西繪畫的不同,中國畫平面,西方油畫立體。
奧地利的安娜、瑪莉‧泰瑞莎與王儲
路易十四的太后、長子及皇后。
也有展出康熙的孝誠仁皇后和孝恭仁皇后的畫像,印象最深刻除了面孔不一樣之外,從頭到腳的服飾裝扮家具細節乍看之下一模一樣,簡直像ps過來,仔細比較也只有些微差距。
...繼續閱讀October 4,2011
2011亞太傳統藝術節 in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搭火車到羅東火車站後,轉乘公車到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剛好趕上了2011亞太傳統藝術節的開幕式。預期開幕會是各國精銳盡出,精彩表演紛陳的競技場,果然不錯。最先登場的是馬蘭阿美山海原音文化藝術團的老爺爺老奶奶們,接著是印度行旅者樂舞團熱鬧的音樂集女舞者曼妙的舞蹈。而後是曾得過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的屏東平和部落歌團。再換成敘利亞傳統樂舞團的異國風及難得一件的蘇菲迴旋舞。最後壓軸的馬來西亞沙巴樂舞團精采象徵過去獵首習俗的安嘎郎舞及馬姑納提竹竿舞。
演藝廳裡熱熱鬧鬧的,都是從小朋友到老年人都有,很多都是一家老小出來玩,每次來宜蘭都會特別感受到這種闔家歡樂的氣氛,上次噶瑪蘭短片節,也是有許多小朋友跟老先生老奶奶,不像其他地方這類表演、藝術活動多數都是年輕人、中年人參與。因為觀眾的不同,所以反應也不一樣,小朋友的笑點、開心的地方跟大人就不太一樣,有時會有小朋友莫名的哈哈大笑,我就不太理解點在哪。有時聲音突然大聲,也會嚇得小小朋友、襁褓中嬰兒嚎啕大哭。我還蠻享受這種與生活同藝術融為一體的自自然然,要正襟危坐的高高在上藝術殿堂,反倒令我不太自在。
馬蘭阿美山海原音文化藝術團
薪傳阿美族的樂舞文化,馬蘭的複音唱法為其音樂特色。
...繼續閱讀June 9,2007
[展覽]看 史博館 兵馬俑特展:有進步
猶記2000年兵馬俑初次來台的轟動,不管是台北史博館或是台中科博館,都擠滿人潮。那時史博館的展示是一座座玻璃櫥窗的人俑,單調的陳列,狹小的走道,只能往前不能後退的動線,不管是假日還是平日,參觀時都是被人潮自動推擠往前,完全沒有觀賞品質可言。相較之下,當年科博館的展示就比較成功,模擬出土現況,走進高低起落的黃土,地上鋪著始皇墓式樣的地磚,牆上還有漸次的土層介紹和考古和盜墓的工具解說;今年兵馬俑二度來台,噱頭是新近出土的彩俑、文官俑坑、水禽坑及百戲俑坑,改變一般人對於兵馬俑素面的殺氣騰騰印象。兵馬俑在西安只能遠距離觀賞,彩俑甚至看不到。史博館比起上次進步許多,走道變寬了些,還有模擬現場的展示和照片營造氣氛,展場也變成一個個區塊可以逗留欣賞。展示的文物類別也豐富許多,文官俑坑、水禽坑及百戲俑坑、錢幣、石鎧甲,豐富多樣化的展現也較能還原秦始皇墓的原貌。
比較遺憾的是彩俑較剛出土時已褪色很多,只能看出淡淡的顏色,與宣傳照比起來實在有些差距。展品介紹也有些小瑕疵,英文介紹只有一些大主題有牆面的展示牌,細項的展品都只有中文名稱,沒有英文對照。以這種[厲害]的大展,也有為數不少的外國友人來觀賞,應該能更細心些。另外,有些展品如玉璋、玉觿、玉瑗、銅權、銅殳只有名稱,沒有解說,這樣鋪排開來,一般人除了知道這是用玉、用銅做的,就得不到其他訊息,實在沒有達到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這次禮拜三來看展,人潮也不少、略顯擁擠,如果假日應該還是會擠爆掉。可是明明知道空間容不下參觀人潮,為什麼每次在台灣,大展這部分的空間規劃都會有問題?雖然還是整體來說有些問題,不過比之第一次的兵馬俑,史博館已經有進步了。
+++++++++++++++++++++++++
他山之石:
這個展原本去年底到今年初在台中科博館展出,原本是由科博館策劃、唯一展出。不知為何隔了2個多月又在史博館展出,而且科博館的名字完全拿掉?這裡也可以看到科博館的展場照片,乍看之下,地磚和空間寬敞是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史博館兵馬俑展官網
+++++++++++++++++++++++++
格內相關閱讀:
[展覽]看 開FUN - 2007台北國際現代書法展:致力現代書法者眾?
+++++++++++++++++++++++++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時間:2007年5月12日至7月31日
票價:全票200,學生票150元
主辦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聯合報系、陜西文物局
May 23,2007
[展覽]看 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琳瑯滿目
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從2月4日展到5月27日,票早買了卻直到今天才去看。之前已經聽了許多人的參觀回來後的感想,多是失望。所以,出發前我也沒抱太大的期待。
大英展涵蓋世界各大文明,分為十三個單元:人類文明曙光、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希臘、羅馬帝國、早期歐洲、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與近世歐洲,南亞與東亞、伊斯蘭、非洲文明、大洋洲諸島、美洲文明等總共271件展品。世界上能有辦法拿出這種各文明從古至今大展的博物館,也唯有大英、法國羅浮宮、美國大都會這三個超級博物館,憑藉其強大國勢、帝國主義暴力豪奪而來。
今天是下著雨的星期五,也是國際博物館日,理應各博物館、美術館都會開放免費參觀,不過大英展是例外的,成人票得拿出250元。下午三點,售票處每個排了三五個人,但等著入場的隊伍就排了50公尺長,而且不是順暢的魚貫而入,而是走走停停。因為展場裡已經太多人,要等裡面的人比較舒緩後,才再放一批人。等了15、20分才進去。一個大長方形的動線一進一出,根據各主題隔開許多小展覽室,原本參觀的人潮、遊客、再加上學校團體,每件展品都圍著好幾層的人,隨著動線排成一長龍前進。必須左鑽又鑽擠到前頭或是等待卡位,但也沒辦法久待,持續前進的人龍會把你慢慢推向前,必須有耐心毅力才能好好欣賞藝術品。展場並沒有什麼情境式的設計或是特別的展場布置,大概就是「裱框、掛牆、打光」或是「擺好、放進櫥窗、打光」。展場的打光也不佳,過於昏暗,打光的位置也有些問題,有些展品站前欣賞,就被自己的陰影蓋住,還得後退一步才看得到全貌,解說文字也小了些。
不過能一次飽覽世界各大文明遺產,實在非常難得。昔日讀過的歷史、書中的文字也一一得到印證:貴霜王朝佛像的衣服的飄逸線條、復活節島的石像、腓尼基文明、希臘石像...等。儘管多不是精品或是特別重要的文物(又有誰會特別喜好達文西、拉斐爾的小號素描呢?),但這一行是滿足的,心情曲線先低後高;對於各文明歷史沒什麼認識下的一般人,看些石頭、木頭、金銀銅後會感到失望的心情,其實是可以理解的,這次展覽很難給人震撼且驚人的感覺。
+++++++++++
他山之石:
+++++++++++
格內相關文章:
+++++++++++
展覽名稱: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時間:2007年2月4日到5月27日
February 9,2007
看 故宮 《大觀》--北宋書畫特展:神品!神品!神品!

大觀分為A段和B段展,因為有些是限展文物。意思就是非常珍貴,不輕易示人,可能好幾年才展一次,可是為了慶祝故宮改裝完畢,特別一次端出,讓人一開眼界,就如同故宮網站所說: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定於2006年12月25日至2007年3月25日,推出「大觀-北宋書畫特展」,展出院藏北宋繪畫42件及書法29件,另外向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及堪薩斯市納爾遜-阿金斯美術館商借5件書畫,共76件。由於部分展品為限展文物,故安排於A、B兩檔展出,A檔為12月25日至2月7 日,B檔為2月8日至3月25日。在今日存世北宋書畫十分稀少的情況下,能夠在同一時間,完整見到如此豐富的展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將來因為保護這些珍貴稀有的千年古文物的緣故,可能也很難有相同份量的展出。」
我趁著大觀A檔最後一天去看,十一點多到時已經是人滿為患,好像到園遊會一樣,從馬路上仰望著正殿,故宮顯得氣勢恢弘,一階階慢慢往上走,更會讓人感到有種偉大感,不愧是台灣外觀最雄偉的博物館。到二樓走進入口,我拿著先前買的套票進入,每個展覽室都排了一長排的人。來這裡好幾次,到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情形。為了看展出最後一天的宋徽宗「詩帖」、蘇東坡的「寒食帖」,什麼汝窯、繪畫,我都放一邊,直往書法衝,可是光是等進去展覽室看展,就等了20分鐘,進去後才發現其實也不用等,乖乖等的話可以人貼在玻璃,細細觀賞,不過這樣看下來看個一天書畫展可能看不了一半。於是我就站在人後觀賞,有空位就見縫插針竄到前面去。其實展覽總是各人看各人的,怎麼會有要乖乖排隊龜速前進,還要等前面的移位,後面再一個蘿蔔一個坑前進,真是沒有道理。
跟一大群人在裡面亂晃,真的會頭昏眼花,一直沒找到寒食帖,問工作人員後總算在206室找到。看了詩帖、寒食帖.....等,感覺:
看完字後接著看畫,以前看的都是幻燈片或是書上的「假貨」,從沒想過真跡可以近在眼前。看谿山行旅圖時,不能免俗要找范寬的簽名。收在深宮內院上千年,沒人知道確實來歷,直到20年前才由研究員李霖燦找出簽名驗明正身,真是傳奇了!我努力排開七八層的人群到玻璃前面,雖然有身旁的人提示,還是找了很久才找到范寬兩個小字。對這幅畫稍有認識的人總會玩這遊戲一次,以前上中國藝術史,就在幻燈片上找過。
+++++++++++
他山之石:
故宮大觀觀後感
poststreet的看展收穫
「大觀」展的首頁
有展覽資訊、時代風格、展品介紹,還蠻詳細的
《大觀》,雄獅出版
如果要更詳細的書面資料,可以參考這本
+++++++++++
格內相關閱讀:
夏日的部落格傳說day29---8月27日---「宋徽宗詩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