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5,2015
No.468 兩位政壇老人李登輝和宋楚瑜口中的「歷史」 [涅普剌斯]

圖片來源:flickr@ M. Martin Vicente ,CC BY 2.0
我從來不認為,「歷史」在台灣社會是多麼重要的一樣知識。在我求學的年代,歷史科幾乎是與「背科」這個名詞畫上等號;那些貴為「主科」的老師與班上同學,幾乎都認為只要將課文內容「背」過一遍,即可獲得不錯的分數。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在台灣的社會輿論中,我們最常看到與歷史相連的一個詞彙就是「歷史事實」。這一點也不奇怪,現行教育制度中,判定學生歷史知識的方式為透過非A即B的考試;一張張獲得高分的試卷,就代表自己記住,也十分瞭解歷史。這些都被認定為「歷史事實」。是與我們當代社會無太大關係的過去的「事實」,沒多麼重要。
...繼續閱讀
August 18,2015
No.467 原住民「族」,一字不能少 [Orange Nick]

圖片來源:flickr@ shakingwave ,CC BY 2.0
甚麼樣的教育、與認識框架(episteme)讓台灣社會普遍將「政治」、「意識型態」等字眼,當成是必須從社會裡驅逐出的負面標籤?從而竟認為教科書裡的「原住民族」必須改為「原住民」三個字,避免教育的「政治化」?
若說課綱不是政治問題,不允許政治與意識型態在教科書中出現,嚴格說來,那也不需要「國民教育」,只需識字的生活教育即可,甚至連識字都不需要───最極端的安那其主義甚至認為強迫人類識字,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灌輸,因識字牽涉到要以哪種文字、哪種語文加諸於人作為文化普遍性。人類注定是政治的動物,逃避政治最終只會引來一連串遭「次政治」圍困的反噬。
...繼續閱讀
August 11,2015
No.466 民怨初步:反課綱與政治實踐 [花東縱谷一米蟲]

圖片來源:flickr@ KeroroTW ,CC BY 2.0
課綱問題最容易掀起爭端的莫過於臺灣史權衡比重,我國在長期中國史教育的路線之下,第一次企圖增加臺灣史知識的教本調整,應該是從約莫17年前「認識台灣」系列開始。1998年筆者有幸躬逢其盛,手上的教科書就是這本《認識臺灣》。當時爭議亦不少,但對於當時的學生來說,反應似乎並不強烈;當然,也可能是當時對社會反應並不敏銳—畢竟,當臺灣史開始向教科書轉進時,我還只是去故宮博物院看展覺得冷氣好冷、頻想上廁所、大聲喧嘩的小學生;相對於我符合那個年齡層兒童的屁顛屁顛,當時有個同年齡的天才兒童逝世,則讓我記憶深刻,這個小男生叫作—周大觀。想不到再次用力關注「周大觀」,是17年後看見歷史教科書的爭議下,這小男生的弟弟參與社運,毆擊辱罵父母,讓人瞬間有點感傷了起來。(〈17年活在陰影下 周天觀哭喊:我不是周大觀〉)
...繼續閱讀
August 4,2015
No.465 寫在台北車站開齋節之後—兼論政治正確的進步想像 [無期徒刑]

圖片來源:flickr@ UNAMID Photo ,CC BY 2.0
近年來因台灣產業轉型之故,大量引進東南亞籍移工承接看護、建築等工作,加之外籍配偶的定居,已讓台灣的文化元素中,具備濃濃的東南亞特色。然而,部分台灣民眾因陌生而導致的恐懼,以及政經階級的差異,對於這群新住民與移工採取敵視態度,使得歧視與欺壓等社會案件時有所聞,嚴重影響台灣的國際形象。
July 28,2015
No.464 ROC史學專業源流(2):「影射史學」與「在史學中求史識」 [徐兆安]

圖片來源:flickr@ Castles, Capes & Clones ,CC BY 2.0
「從前有三隻小豬,老大用稻草建屋,老二用木建屋,老三用磚頭建屋.....」
這不就是三隻小豬嗎?等一下,先別急著噓,後面保證跟課綱問題有關。
「所以我們要不問統獨,重視程序正義,主打黑箱問題,因為統獨只是稻草跟木頭,程序正義才是社會的磚頭。」
甚麼?你問我三隻小豬的故事跟不涉統獨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統獨可以比喻為稻草跟木頭?為什麼講統獨,而不是建國? ...繼續閱讀
July 21,2015
No.463 「脫華」創新,活化台灣 [Orange Nick]

圖片來源:2016黨產公投連署運動
日本時代,一些臺灣子弟前往上海、北京求學,不自知地將一種含劇毒的觀念帶回臺灣,該觀念簡言之就是「未經批判蒙昧的中華民族主義」。前清知識分子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也製造了「中華民族」,基於運動策略的需要,孫文杜撰了「五族共和」作為想像的「中華民族」之整合策略,Chinese as a nation因此誕生。1920年代,和造漢字「民族」還是很新的政治觀念,留學中國的臺灣子弟在左翼思潮與民族自決的氛圍哩,染上「中華毒素」,該觀點認為,臺灣的解放也可以通過團結「中華民族」,對帝國主義鬥爭從而解決本島的生存問題。
...繼續閱讀
July 14,2015
No.462 速寫中國印象 [朱泰琅]
July 7,2015
No.461 多元且不失卻國家的歷史教育──反黑箱課綱 [涅菩剌斯]
June 30,2015
No.460 ROC in Taiwan 歷史專業源流(1):國際漢學運動會 [徐兆安]

圖片來源:flickr@ karstensfotos ,CC BY 2.0
在歷史課綱爭議中,ROC in Taiwan 的「歷史專業」往往被奉為神主。抗議者以一種「閃開,讓專業的來」的修辭,抗衡非歷史科班出身的邪魔外道,防止他們以國民黨式的中華民族主義對課綱作「微(違)調」。「違調者」不斷張牙舞爪,也不斷出醜賣乖,輿論義憤填膺之下,這個「歷史專業」到底是甚麼,由是乏人追問。結果,各種千奇百怪的史學史敘事,隨著反違調的論述散播,其中包括(而不限於):強調傅斯年是多元文化史觀的開創者,卻有意無意洗掉他的中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歐洲的18-9世紀的過時思想,彷彿與當代史學專業無關。
...繼續閱讀
June 23,2015
No.459 歷史課綱到TIME封面的邏輯──CHINESISM, isn't it? [Orange Nick]
![]() | ![]() |
正當全島串聯反擊教育部違法實施歷史課綱的運動延燒之際, TIME雜誌海外飛來「蔡英文」封面,一筆She could lead the only Chinese democracy…標題,為島內的「中華」PK「台灣」論戰再度添足火藥。TIME雜誌封面焦點如何下標,蔡英文或民進黨固然難以置喙,但與2001年5月TIME雜誌以陳前總統就職週年為封面的標題:NO JOKE, after rough first year, Chen Shui-bian vows to remake himself and Taiwan. 前後兩相對照,Remake Taiwan被Chinese democracy取代;無獨有偶,高中歷史課綱也在國民黨卑劣的操作下,Chinese取代Taiwanese,China逐一取代充滿異質性的極東亞洲──無疑的,國共聯手十餘年佈局這一切,不正是五月「張夏會」後,張志軍撂話「最後一里路要走好…」的最佳註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