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8,2015
March 23,2015
憲政討論入門書:李帕特對民主的分類與比較

李帕特(Arend C. Lijphart)應該是當代比較政治學的翹楚人物,政治系的學生如果沒有讀過他的作品,恐怕是很奇怪的事情。他的「民主類型」(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36 countries, 1998, 2001,2012)一書,隨著全球政治的變化不斷的翻新,從24國比較到36國,影響了無數學子對於世界的認識。
...繼續閱讀
比較政治大哉問:民主的是或不是,行或不行
要談民主的概念,基本上不出Schumpeter與Dahl兩家。Schumpeter的概念很簡單,有公平競爭的選舉就可以說是民主;Dahl的概念就複雜很多,但無論是表意的自由、議程的最終決定權,或者其他項目,基本上也不脫公平選舉細節的再詮釋。
...繼續閱讀
比較政治學什麼
比較政治應該是政治系裡面最重要的學科,我還記得當時用的書是 Dragnich, Rasmussen和Moses合著的 Major EuropeanGovernments,寫作的方式是英法德蘇四個國家的介紹。因為是寫給美國大學生讀的書,可能美國小孩中學時就讀過美國政府運作了,所以獨缺美國政府。當時系上的課程規劃中,美國政府和俄國政府都是單獨開課的,所以在漫長的兩學期課程中,其實是逐字逐句的精讀這本教科書中英、法、德的部分。
...繼續閱讀

...繼續閱讀
December 31,2013
December 30,2013
自由島就沒有「公平正義」嗎?
上週末,勞工團體發起秋鬥,批評台灣兩個主要政黨都是走資派,提出「人民向左,國家還我」的說法,批評藍綠政黨「擺爛共治」,並列舉了十個資本家惡人為抗議目標,熱鬧上街。不過,千人上下的遊行年年舉辦,行禮如儀,但其所控訴的不公不義,好像從未有顯著改善。而工人的主張,似乎也沒有得到社會輿論同情之外的其他支持。 ...繼續閱讀
再辦一次「中國政策大辯論」
聽說人如果開始懷舊,一般都是老化的象徵。一年行將結束,要我回憶起對這年的想像,腦中卻浮現了1997、98年的樣貌。那是國民黨執政風燭殘年之際,社會力量雖然保守,但有過幾次讓政府震撼的公民抗議活動。民進黨在97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橫掃全國,次年冬天,為了邁向執政,主席許信良決定辦一場全黨辯論,檢驗他所提出極具爭議、和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戒急用忍」主張有明確差異的「大膽西進」論調。 ...繼續閱讀
國會最該改革的是什麼問題?【國會怪談系列二】
這週國會又幹了蠢事,19日交通委員會審查搏弈條款,竟然沒有讀、沒有詢答也沒有處理,就整包由主席陳根德宣布「逕付二讀」。乍聽之下感到聞所未聞,簡直是繼數會期前衛環委員會召委蔡錦隆在主席台被霸佔的同時,手持無線麥克風衝進來宣布「開會,全案保留送院會,散會」以來最令人驚愕的演出,記得當時我還以為蔡錦隆拿著麥克風是要進來唱「雙人枕頭」。
...繼續閱讀
國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國會怪談系列一】
馬英九上台之後,常常推出各種名之「改革」的方案,但無論是奢侈稅、證所稅或者二代健保,他的改法常常讓人聞之休克,制度越改越糟,受害者滿山遍野,怨聲載道,「賣勾亂啊」幾乎變成全民共識。他就像童話故事裡面的國王,只是國王點石成金,他點金成屎。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改革倡議者,雖然屢戰屢敗,卻好像從來沒問過自己,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繼續閱讀
問題在「老人政治」還是「老政治」?
民進黨確定在新北市提名游錫堃之後,「五府千歲」之說在政治圈不脛而走,部分支持者反彈激烈,連候選人本身都感受到壓力,只好帶著很潮的眼鏡出來說,千歲王爺在民間信仰中有「護國護民」功能,他對這個封欣然接受。
...繼續閱讀
平實中的深度
導演李安批評台灣電影「氣虛」,「推演、結構和對白薄弱」的說法,引起很多討論。我想起這幾年看過的國片,確實也有李安批評的問題。我很愛舉的例子是前幾年的賀歲片「雞排英雄」談都市更新的部分,只要對都市更新或政治稍有涉獵之人,便可知劇本寫的荒腔走板,議會的運作有其規則,單一議員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也不會在表決前突然可以喊聲「停」,然後上台演講。
...繼續閱讀
馬克思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嗎?
「基本上馬克思是一個人道主義者」,閱讀社會學教授葉啟政的回憶錄《ㄔ亍躓頓七十年:恰似末代武士的一生》時,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我是從政治學轉入社會學的,一度曾適應不良,比如對馬克思(Karl Marx)的評價。 ...繼續閱讀
天才醫師的從政習題
想要參選首都市長的名醫柯文哲,最近因為「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和「兩顆太陽」的麻辣發言,和民進黨的關係陷入緊張。不僅黨內幹部反彈,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批評柯的說法是「親者痛,仇者快」。這種情況當然非泛綠支持者所樂見,對一般支持者來說,從馬到郝的十六年,台北市政亂七八糟,一條公車專用道蓋好七年還無法啟用,雙子星大樓蓋到財政局長下台、議員被羈押,如果這種成績還可以繼續執政,這城市還有救嗎? ...繼續閱讀
拒絕公共討論的一千零一種方法
...繼續閱讀
是人的精神理念在推動民主化嗎?
那一天,我在台北車站看見高俊明牧師。他和夫人高李麗珍女士互相攙扶,在滿是趕路人的地下街緩緩地走著。也許是因為年紀大了,他們走得有點巍巍顫顫,令人捏把冷汗。看見他們讓我有一種奇妙的感覺,他們不是史詩裡的英雄,只是凡常的人。但有一段時間,就是這些凡常的人挺身對抗不義的犧牲,才造就了英雄的可能性、與今天社會的樣貌。
...繼續閱讀
背棄憲政主義精神的閣揆
現在想起來十分幸運,我在學生時代沒有上過江宜樺的課。不過因為他實在太有名,我確實讀過他幾本書,也經常拜讀他的諸種評論。他文筆流暢、立論平穩,雖然經常透露出對台灣民族主義者不耐的情緒,但在論述中,他總相信一向信仰的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精神,可以解決國內諸多認同政治而引發的爭端。
...繼續閱讀
團結、鄉愿與和諧:給政治圈好友的一則絮叨
幾天前寫了一篇文章,批評民進黨最近一連串不是很聰明的決定,隨即接到幾位好友電話,語氣當然是善意的詢問。我相信這些慰問,都是出自他們本身對朋友的關心,而非來自大人們的關切。畢竟只是一個小小的C咖藝人寫了一篇文章,若膽敢說起影響力,那也未免太往自己臉上貼金。
老梗用盡的倒閣戲碼
在野黨推動倒閣失敗,國民黨一票也沒跑,一切一如預期,毫無意外,如同一場全是老梗的綜藝節目,不僅製作人和工作團隊顯得江郎才盡、主持人和演員也顯得黔驢技窮。但這個一如預期的同時,很多人也想問,既然在野黨席次不如人已是事實,憲政手段註定會失敗,那又為什麼要提出? ...繼續閱讀
《昭和史》的華麗冒險
閱讀半藤一利的《昭和史》四冊,無疑是一次愉快的閱讀經驗。這份講稿改成的著作即使寫的是沉重的年代,但筆調相當輕鬆,讀起來沒有太大的壓力,看不懂得地方即使重讀,也一遍就可以讀懂。因為入門容易,我幾乎都在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上閱讀這幾冊書,並且每每欲罷不能,急著想知道接下來怎麼了。 ...繼續閱讀
戰爭、「活下去」與善惡責任
對一個生活在四季不分明的亞熱帶國家讀者如我,任何有關春夏秋冬的的主題都挑不起我的興趣。我們其實很難感受舒伯特的「冬之旅」除了蕭瑟之外還想傳達什麼,也很難體會柴可夫斯基寫出「冬之夢」時,除了華美音符外,到底夢見了什麼東西。
...繼續閱讀